結合TMI微波資料及MTSAT紅外線資料反演海上颱風降水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36
Issue: 4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279

胡仁基1 陳萬金2 汪建良2 劉振榮3

1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國防科學研究所
2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3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暨遙測中心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三月三十日收稿;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七日定稿)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是結合微波資料可穿透雲的特性以及紅外線資料高時間解析度的優點,建立準即時 估算颱風降雨的技術。目前使用1998~2004年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衛星上的 TRMM Microwave Imager (TMI) 微波資料及日本宮古島附近十一個島嶼測站之地面觀測降雨量,以統 計法建立多頻道線性迴歸方程式,估算海上颱風定量降水。本研究首先以 TRMM 衛星上的 Visible Infrared Scanner (VIRS) 11μm 高解析度紅外線頻道資料,求出颱風降雨冷雲覆蓋面積率(fractional coverage; FC);然後,使用紅外線降雨估算遙測技術 (GOES Precipitation Index; GPI),以 TMI 微波資料 所反演的颱風降雨率當作降水真值,並與同時間及地點的紅外線資料建立線性迴歸關係式;最後,採 用最佳相關係數所對應的紅外線亮度溫度作為降雨閾值 (threshold),並使用地球同步衛星紅外線資料 (MTSAT-1R) 估算海上颱風降雨率。

本文針對 2005 年瑪莎 (MATSA)、卡努 (KHANUN)、2007 年柯羅莎 (KROSA) 颱風、聖帕 (SEPAT) 及 2008 年薔蜜 (JANGMI),利用微波降雨率求得紅外線降雨閾值在三種不同解析度(1° × 1 °, 0.5° × 0.5°, 0.25°× 0.25°)下變化的情形。結果顯示,結合微波及紅外線資料所發展的GPI技術在1°×1°解析度下 表現最好,並對判斷颱風降雨強弱持續性變化的趨勢有良好的成果。同時,相對於全球紅外線固定之 降雨閾值 235 K,本研究之動態降雨閾值較能掌握住颱風降雨強度之變化。由此顯示,本研究不僅可結 合微波及紅外線資料的優點,亦可有效提升監測颱風強度變化之能力。

關鍵詞:微波頻道、降雨率、颱風、TMI、GPI、MTSAT-1R。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