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梅雨季初期南亞高層反氣旋之演化研究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22
Issue: 1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246

臺灣梅雨季初期南亞高層反氣旋之演化研究

柯文雄 鄧博元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收稿;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七日定稿)

摘要

  南亞初夏期間,大氣之大尺度環流有兩次急劇改變,分別為東南亞夏季季風及印度夏季季風的開始。前者正值台灣地區的梅雨季初期,此時大氣流場的特徵在高層有南亞反氣旋的迅速北移,在低層則有西南氣流的急劇增強現象。
  本文使用ECMWF之網格資料,分析1981年至1986年間之6年台灣地區梅雨初期高、低層流場的演化特徵。結果顯示,200 hPa之高層南亞反氣旋環流向北伸展的範圍,可影響台灣地區;而850 hPa之低層西南氣流隨西太平洋副高脊環流向東移,則自中南半島穿越台灣地區向東北延伸至日本南部。因此高層環流帶來西北方之較乾冷空氣,低層環流帶來西南方之較暖濕空氣,此高、低層的配置,可於台灣地區建立或維持大範圍的對流不穩定度。高層南亞反氣旋東側的流場與北方西風槽脊系統相互配合,則可形成高層分流的現象,加強中低層的對流運動;此兩者皆有利於降雨的發生。
  由1984及1986兩年梅雨季前非絕熱效應對高層南亞反氣旋影響之數值模擬得知,對稱於赤道上的潛熱加熱效應,可使赤道地區高層南風向北平流負行星渦度的效應加強,以維持赤道北側之反氣旋環流。中南半島的加熱效應,可直接增強高層輻散場而使反氣旋迅速增強。而青康藏高原的可感熱效應,則有利於反氣旋的北移,且因西風的平流效應而維持反氣旋東北側的環流。高層南亞反氣旋具有類似Rossby wave之向西移行特性,上述之中南半島的潛熱效應為加速高層南亞反氣旋西移最主要的因素。
  在不同的背景流場環境裡,高層南亞反氣旋對加熱效應有不同的反應,若背景場屬於大範圍帶狀分佈的反氣旋式流場,南亞反氣旋受環境牽制而較不易單獨發展或迅速減弱;若背景場屬於氣旋式流場,則較易發展並加速西移。

關鍵詞:南亞高層反氣旋、梅雨、太平洋副高、數值模擬、非絕熱加熱、青康藏高原、可感熱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