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東亞梅雨候平均大尺度環流之變化特徵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17
Issue: 4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333
1979年東亞梅雨候平均大尺度環流之變化特徵
周仲島 陳泰然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收稿;十二月二十三日定稿)
摘要
本文使用1979年FGGE及NASA紅外線長波輻射資料,探討台灣梅雨期東亞地區候平均大尺度環流與對流活動之演化及其相關。結果可摘述如下:
(1)6月中旬以前東亞地區主要對流活動,有赤道為中心南北緯各10度區域之雲帶及自日本東方海面往西南延伸至華南、台灣的梅雨鋒面雲帶。印度季風環流於6月下旬建立完成後,各主要對流雲區明顯北移。梅雨鋒面雲帶北移至長江流域,進入長江梅雨期。
(2)200毫巴候平均速度位分佈與對流強度指數分佈的演變相當一致。顯示台灣梅雨、長江海雨及印度季風所伴隨之深對流活動對東亞及鄰近地區春末夏初高層大氣環流的演變扮演重要的角色。
(3)對流活躍區平均位置在高層西風噴流條入區右側(西南側),顯示高層大尺度輻散場有利梅雨鋒面雲帶内之深對流發展。
(4)副熱帶西風噴流在梅雨區内(100-140°E),於對流活動旺盛時有顯著下游加速現象。顯示深對流引發的高層輻散風場有加強噴流條作用,此有利於入區右側高層輻散之維持,為深對流持續發展之有利條件。此種正回饋作用可能為梅雨季對流與環流交互作用之重要一環。
(5)東亞地區低層斜壓帶強弱與變形場強度以及對流活躍度有密切關聯,顯示若環境條件有利於梅雨鋒面生成與維持,則亦有利於對流活動的發生。
(6)由氣壓指數(PI)的分析,再度發現華南與台灣地區若有顯著源於孟加拉灣或印度洋的西南氣流,則對流顯著;若由太平洋高壓環流所控制,則對流不顯。
關鍵詞:候平均、梅雨、大尺度環流、向外長波輻射、全球大氣實驗資料、氣壓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