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沿海地區爆發性氣旋之合成分析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22
Issue: 1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29

東亞沿海地區爆發性氣旋之合成分析

林松錦1 王碧霞2

1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
2中央氣象局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收稿;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定稿)

摘要

  本文選取1980~1990年間發生在東海鄰近臺灣附近海域,海平面氣壓下降率大於1.5 bergerons的12個爆發性氣旋個案做合成分析。採用ECMWF資料,以500 hPa的相對渦度極大值位置為中心,切取40゚×40゚經度/緯度的移動性合成方盒,來做合成氣旋的分析。資料時間間隔為12小時,分析在最大氣壓下降36小時及後24小時內合成氣旋的水平及垂直結構,並探討大尺度環流對氣旋系統發展的影響。
  分析結果顯示,在氣旋爆發前36小時至後24小時中,500 hPa均伴隨有明顯的相對渦度極大值存在。在氣旋發展初期,500 hPa的高度槽位於地面氣旋的西方,系統向西傾斜,斜壓性顯著,而氣旋中心附近之低層條件性不穩定度隨氣旋發展有增加之趨勢。至爆發後期,500 hPa的高度槽逐漸趕上地面氣旋,此時中層的大氣結構已和地面氣旋結合,氣旋為暖心結構。
  由水平風場、垂直運動場及相對渦度場的水平分佈情形得知,合成氣旋的發展高度僅達500 hPa,300 hPa的強渦度場乃高層噴流所引起,而非氣旋本身的垂直環流所致,此合成氣旋為一淺系統。但高層噴流出區之熱力間接環流所造成的高層輻散,是引發氣旋急速發展的有利環境。由渦度方程及等壓座標之位渦分析得知,在氣旋發展的初期及爆發期的前12小時,氣旋式渦度的增強,在低層主要是輻合的貢獻,而在中層垂直渦度平流有較大的貢獻;在爆發期的後12小時,水平渦度平流的貢獻則顯著增強。在氣旋發展初期,於地面氣旋上游有高層的高位渦空氣往低層注入。此外,由水汽輻合分析發現,在700-500 hPa間的上升運動區為水汽輻合區,下降運動區為水汽輻散區,顯示合成氣旋的上升運動與潛熱釋放有明顯關連。

關鍵詞:旋生、爆發性氣旋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