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鋒面過境台灣南部近海索狀雲之分析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45
Issue: 1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129
紀水上 1, 2 劉清煌 1*
1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2 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中華民國一○六年一月九日收稿;中華民國一○六年四月五日定稿)
摘要
2014 年 5 月 5 日鋒面通過台灣南部近海,激發在衛星影像上可觀測到狹而淺的索狀雲(rope cloud), 此雲帶分別於 4 日 2300UTC 及 5 日 0000UTC 和 0230UTC 通過小琉球、綠島和蘭嶼。本文利用衛星雲 圖、雷達回波,以及小琉球、綠島和蘭嶼氣象站高時間解析度地面觀測資料,對此鋒面前緣索狀雲之形 成及其演變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索狀雲過境期間,風向劇變、氣壓驟增及溫度劇降的特徵,此與冷 鋒過境者相同,因此索狀雲為確定鋒面位置相當好的指標。此外,氣壓場顯示,在雲線過境期間具有兩 階段上升的特性,此與雷暴陣風鋒面過境期間所顯現的現象相似。
衛星雲圖顯示,索狀雲呈穩定性移動,其移速約為 8.3 m s-1。由地面觀測開始降溫到升溫兩點間的 壓力差計算密度流(density current)速度,其值為 9.1 m s-1。密度流速度略高於實際風速及雲線軌跡速度, 係因測站的風速是 10 分鐘的平均,而軌跡速度是較長時間的平均。
分析結果又顯示,台灣南端東西兩側索狀雲的結構有異,西側較淺,其強度最強時的回波頂高度約 為 2~3 公里;東側較強,最強時的回波頂高度約為 3~4 公里。降水從冷鋒雲帶降下產生冷池,冷空氣 下衝向外擴散抬升前方淺薄的暖溼空氣形成索狀雲。就索狀雲形成機制觀之,其形成機制非常類似弧狀 雲的形成過程,兩者都因密度流而成。索狀雲由微弱冷鋒抬升,而弧狀雲則由雷暴下衝流激發之陣風鋒 面所抬升,因此弧狀雲似乎比索狀雲強。
關鍵字:索狀雲、陣風鋒面、弧狀雲、密度流、冷池、下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