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垂直光化模式之研究與應用
一維垂直光化模式之研究與應用
柳中明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二十日收稿;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定稿)
摘要
本文延續柳與盧(1991)的研究,應用一維垂直光化模式,模擬台北市下風處臭氧垂直分佈狀況,以了解垂直擴散對化學物質時空分佈的影響。模式中主要包括PBL(行星邊界層)模式與化學模式,PBL模式利用前日晚間8時板橋探空的資料,以預估未來24小時,垂直方向上熱量、動量、水汽量等因為近地面受熟,輻射冷卻,與垂直紊流擴散運動等,而致改變的狀況。PBL模式中所得之物理項(包括溫度場與垂直擴散係數),則輸入化學模式中,以模擬在近地面輸入汽車排放廢氣的情況下,各化學物質隨時間與高度的變化情形。一維模式不考慮水平傳送與垂直風,所以化學物質的濃度改變,除因化學反應外,主要受垂直紊流擾動而改變。
本研究以民國76年6月12日之個案為例,化學模式初始時間為清晨4時,且不考慮水平傳送,所以與箱型模式相似,主要採用午時資料與觀測值相比較。大略上,午時O3為190ppb,與當日景美200ppb和板橋250ppb接近。同時2.5km以下,O3均勻維持在170~200ppb,此與79年春季飛航觀測所得之O3垂直分佈,在地面至2Km間均勻維持50~100ppb之現象接近;但模擬值非常高,乃因為未考慮水平傳送之故。另外,模擬發現日落後50公尺~3Km間聚集高濃度臭氧,很可能在第二日日出後下降地面,加速近地面臭氣累積。至於午時近地區PAN、HNO3等,均達一般城市區污染濃度(PAN~9.6ppb,HNO3~12ppb)。而光化反應中之游離基OH、HO2與RO2等,濃度較低(OH~0.45PPT,HO2~80PPT,RO2~583PPT,午時2Km濃度最高處)顯示反應快速激烈,且生命期短。OH、HO2在日落後就完全消失,而RO2則仍聚集在50公尺以上,此對第二日的臭氧光化反應有正面加強作用。大略而言,本研究結果指出垂直紊流擾動對垂直面上臭氧,OH等之分佈影響,非常重要,未來吾人將進一步修改模式,以分析水平風傳送之影響效應。
關鍵詞:臭氧光化污染、數值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