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阻塞高壓的特徵及生成
北半球阻塞高壓的特徵及生成
鄒治華 林燕枝 郭勉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華民國八十年十月三十日收稿;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定稿)
摘要
本文以Lejenas and Okland的緯流指數客觀方法為基礎,擴大緯度範圍,客觀分析“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1981-1989年0000 UTC500毫巴面的經緯網格資料,並以Rex之定義為基礎,主觀視察500毫巴面五日平均合成圖及日本氣象廳出版的天氣圖集,以選取阻塞高壓個案。結果顯示,歪斜的阻塞高壓個案可經由此客觀方法選出,然而,除阻塞高壓外,割離低壓、大幅度波動的波脊亦會出現本文所定義之指數,得由主觀檢視天氣圖予以刪除。所有個案中,可由客觀分析方法讀出亦符合阻塞高壓定義的阻塞個案高達91%,僅少數高壓高度值低的個案無法自客觀分析讀得,須主觀檢視天氣圖得到。此外,1981-1989的阻塞高壓個案阻塞發生區域集中在大西洋-歐洲區(40°W-80°E)和太平洋區(170°E-140°W);太平洋區的阻塞以型態向左歪斜居多,歐亞大陸以不歪斜的個案較多,大西洋區則兩種型態的個案數相近;阻塞持續天數以5天-7天較多,約占54%;其總位移以西移和停滯較多,而持續天數越長,西移和停滯的趨勢越大。初步分析冬半年太平洋地區阻塞高壓之結果顯示,阻塞高壓發生時,其上游均伴隨強烈地面氣旋,氣旋初生位置集中於130°E至155°E,30°N至45°N之間,地理位置相當於日本外海,與西太平洋爆發性氣旋主要生成位置相符。上游氣旋平均最大加深率達20hPa/24hrs,而長週期(≥14天)阻塞之平均最大加深率達22hPa/24hrs。平均而言,強烈氣旋於阻塞生成前1天,中心氣壓值達到最低值,並開始北移,阻塞高壓之發生,可能與此強烈氣旋北移所傳遞之熱及動量有極大關係。因此,西太平洋生成之爆發性氣旋可能是導致中,東太平洋阻塞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阻塞高壓、緯流指數、爆發性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