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梅雨鋒面結構之診斷分析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148
Issue: 1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29

宋偉國1  李東明2

1臺大大氣科學所

2空軍氣象中心

摘 要

  本文選取TAMEX期間IOP-1作個案分析,探討鋒面在臺灣附近時,鋒面結構演變過程及其和臺灣複雜地形之間相關性研究。1OP-1 鋒面斜壓性顯著,呈東北-西南走向,長達1000多公里, 鋒面伴隨顯著氣旋式風切,鋒面移行快速,鋒後移動性高壓冷平流效應顯著,對於鋒面移行扮演重要角色。鋒面伴隨的MCS發展不強,深對流水平範圍約 200-300公里,生命期僅數小時。對流均在850hPa鋒面前緣或鋒區之上,隨鋒面往南移動,MCSs發展後,其所在區的華南風場由西南風轉為西北風,切斷暖濕氣流供應,使 MCS發展有限。近地層鋒面冷空氣淺薄,在東南丘陵迎風面受阻,形成堆積,之後冷空氣迅速南下,導致該區對流的消散。

  鋒面南移至臺灣北部時,地面溫度、濕度顯著下降,鋒後近地層至2000公尺 顯著降溫,其冷空氣厚度顯然比鋒面於華南東南丘陵為深厚。另一方面,鋒前1000 公尺以上具顯著溫度露點差,鋒後則400公尺以上空氣相當飽合並且近於中性大氣。顯示可能是鋒面伴隨熱力間接式環流,使鋒前有下降運動絕熱增溫、鋒後上升運動造成上下空氣的混合。鋒面到南部時,鋒後冷空氣受到南部地暖空氣影響,有顯著變性過程。近地層至1100公尺則鋒後冷空氣顯著,使地面至1100公尺具顯著靜力穩定度,福祿數約為0.33,鋒後氣流受山脈阻擋後沿著山脈繞行成為西北風風向, 氣流於中央山脈西側形成冷空氣質量堆積,造成下沉增溫,氣流相當乾燥。南部地區鋒面厚度約1000公尺,和北部鋒面發展高度1300公尺接近,顯示鋒面在臺灣南部及北部其垂直發展並無顯著差異,在近地層鋒面特性於南臺灣有較顯著變性。鋒面通過海面時,鋒後近地層冷空氣受到海面影響而變性,氣流較為暖潮,和近地層以上空氣形成顯著不穩定區,產生紊流後,透過水氣上傳而潮濕大氣。鋒後近地層 500~700公尺有逆溫現象,鋒面斜率約為1/360 ,比一般中緯鋒面斜率小。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