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熱浪特性分析與變遷推估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Issue: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105

李庭慧 許晃雄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中華民國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收稿;中華民國一○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定稿)

摘 要

本研究使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TCCIP)所產製之台灣測站網格化資料以及第五階段 耦合氣候模式對比計畫(CMIP5)中 12 個模式的日最高溫資料,分析台灣 1960-2005 年間 7-9 月的熱浪。 以兩種相對高溫分析方法(CTX 與 EHF)評估觀測與模式中的熱浪,發現兩個方法對於熱浪的特性都 有不錯的掌握,觀測與 CMIP5 模式的熱浪發生頻率、持續時間與強度都有增加、增長與變強的趨勢。

從觀測的大尺度環流場發現,當台灣有熱浪發生時,西北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會向西延伸且增強, 造成台灣地區有反氣旋式環流距平籠罩,並伴隨有下沉氣流,導致高溫持續。近半數的模式模擬也呈現 一致的結果。除此之外,觀測與模式都發現熱浪事件發生時,200hPa 的重力位高度距平場有顯著的波 列,從台灣經日本往北太平洋延伸,呈現正負正距平排列。波列的結構愈明顯,強度愈顯著,台灣的高 溫會愈容易出現也維持較久。

從 CMIP5 模式資料推估未來台灣熱浪的變遷趨勢,結果顯示未來輻射強迫力增加幅度愈大,熱浪 的持續時間與強度都會明顯增加增強。以現在的熱浪門檻為標準,未來若是能將全球暖化程度控制在低 輻射強迫力(RCP2.6)情境下,則台灣地區的熱浪不管是在頻率、持續時間或者強度上,都不會和現在有 太大的差異。相反的,在高輻射強迫力(RCP8.5)情境下,21 世紀末台灣整個夏季都可能處於熱浪狀態, 即使以 21 世紀末的條件去篩選未來的熱浪事件,模式仍呈現世紀末的夏季時常為熱浪事件影響。不同 的是,模擬結果顯示大尺度的波列系統並非為世紀末熱浪事件的影響因素,而是受到中高緯北太平洋上 空暖化事件的影響。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