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1日東部外海深對流個案研究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179
Issue: 5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107
潘大綱 鄭哲聖 趙俊傑 劉崇治.
空軍氣象聯隊氣象中心
摘要
深對流活動由於經常伴隨有顯著的天氣現象,如雷雨、冰雹、亂流、下衝風等,對飛航安全威脅甚鉅。本省深對流發生主要分布於初春及梅雨季,其影響範圍時間長,夏季在熱力作用影響下,也有局部地區之對流發展,但範圍與影響均不及前者。普遍而言,台灣地區在 10月份以後深對流活動即漸漸減少;2003年11月21日在台灣東部外海發生了一系列之深對流,此對流高度從衛星上估算將近四萬呎,另從飛機觀測資料顯示,飛機於二萬四千呎仍無法出雲,且遭遇不同大小之冰雹及閃電。
分析此一個案之環境場發現,深對流之發展似與中緯度之系統無直接明顯之關聯,但鋒面通過台灣地區後,中央山脈地形阻擋所造成之低層輻合為激發對流的重要條件之一。
綠島探空分析 CAPE 值為1147 m2s2,顯示當時大氣條件有利深對流發生,雷達與及衛星資料分析產生冰雹之深對流胞,在都卜勒徑向風資料中顯示,深對流中層有顯著輻合特徵, 此一輻合在結冰高度以上,深度約有三公里。另海溫分析亦知當日之海溫達攝氏28度,從衛星推估之海氣交互作用 OPI(Objective Potential Index)指數亦高達0.7,顯示海氣作用相當旺盛。分析資料顯示,當對流系統往東移離開此一高OPI值區且脫離地形影響下之低層風切區後,對流即迅速減弱。
關鍵字:海氣交互作用、冰雹、都卜勒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