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76年氣候突變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影響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29
Issue: 3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1975/76年氣候突變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影響

林和 吳宜昭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中華民國九十年六月十九日收稿;中華民國九十年九月十七日定稿)

摘要

  本研究之重點在探討1975/76年氣候突變(Climate Shift)前後西北太平洋區熱帶氣旋生成的改變。在適當區分出亞洲夏季季風的次季節後,發現熱帶氣旋生成有顯著的超十年週期變化,此變化在盛夏(七月中至九月上旬)尤其明顯。超十年週期變化的空間分佈可以歸納為一西北/東南走向的羅士培波,其節點落於(5~12.5°N,150~165°E)及(17.5~25°N,125~140°E)區域。據此,我們定義了一熱帶氣旋羅士培指數,並區隔出前後兩紀元相位之明顯相異。根據變化顯著的年份進行合成分析,結果顯示這是超十年週期變化、ENSO及南北半球季風系統複雜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結果。假設一類似ENSO暖態的超十年週期基本態存在,東太平洋赤道的高海溫距平引起中西太平洋的西風距平。當ENSO處於暖態且澳洲冬季季風到達鼎盛之際,此基本態將觸動區域(南半球)哈德雷環流的爆發。此區域哈德雷環流上升帶位於10°N、140°~170°E,在澳洲東南方的地面冷高壓處下沉。在上升帶,對流被跨赤道流及熱帶西風距平北側之氣旋式風切加强,孕育了許多熱帶氣旋。此區域(南半球)哈德雷環流顯然自成一緊密且可自我加強的循環結購。在另一方面,位於西北太平洋東南象限的增強對流激發出一向西北方傳遞的羅士培波列,它有效地減弱了亞洲夏季季風。季節擺動改變了羅士培波的傳播方向,導致在第二紀元鄰近台灣的區域,熱帶氣旋生成在夏季減少,卻在秋季增多。

關鍵詞:熱帶氣旋、氣候突變、超十年變化、羅士培波、澳洲冬季季風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