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氣象乾旱特性未來趨勢推估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47
Issue: 1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李昱祺 1 王嘉琪 1 翁叔平 2 陳正達 3 鄭兆尊 4

1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4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中華民國 107 年 11 月 21 日 收稿;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25 日定稿)

摘 要

  臺灣地區的年總降雨量雖然豐沛,但由於降雨時空分布的不均,仍時常會發生乾旱事件。本研究使用以統計降尺度或動力降尺度兩種方法產製之共 26 組模式資料,在代表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 8.5 的暖化情境下,討論於 21 世紀三個時期(初、中、末)的乾旱特性變化趨勢。並將模式資料依照各模式之海溫空間分布分成三類(C1~C3)及整體平均(C0),分別討論不同海溫群集對未來乾旱特性的影響。乾旱分析的方法採用標準化降雨指數(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進行乾旱事件的定義與乾旱特性的計算。未來台灣整體而言,短時間尺度的乾旱事件(SPI3)發生時的強度會增強,但其他乾旱特性易受海溫影響,C1 的乾旱特性變化趨勢與C3 相反;長時間尺度的乾旱事件(SPI12)在世紀初期仍可看到不同海溫群集間有較大的差異,但在世紀中期及末期則呈現較為一致的變化,其乾旱發生頻率傾向於減少,且乾旱發生時的持續時間會縮短。C2 的乾旱特性則不論在長、短時間尺度的特性變化在模式間的變動都較大,顯示數值模式對 C2 海溫群集及其相關的天氣或氣候系統掌握能力較差。進一步將臺灣依行政區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分析,則顯示出臺灣乾旱特性的變化趨勢有區域上的差異,但整體來說,全台短時間尺度之乾旱發生頻率及乾旱強度都會增加,長時間尺度則不一定。台北及東部不管長短時間尺度的乾旱頻率、嚴重度及強度都增加;乾旱延時則在長時間尺度時受海溫分布影響較大。

關鍵字:乾旱特性、標準化降雨指標、未來推估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