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梅雨季弓形回波Bow-Echo之結構與演變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39
Issue: 2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321

陳泰然 1 周鴻祺 2 黃心怡 1 楊進賢 2

1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2交通部民航局台北航空氣象中心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收稿;中華民國一百年四月二十一日定稿)

摘 要

  2000 年 6 月 6 日午後在台灣海峽北部形成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之線狀回波,以 13 m s‒1之速度向東南快速移動,並於 1430-1800 LST 間呈現弓形回波,整個弓形回波的生命史約為 3.5 小時。在 1623 LST 通過桃園國際機場時,產生 16.5 m s‒1西北風瞬間最大陣風。本文即針對此弓形回波個案,進行綜觀環境、中尺度環流及都卜勒雷達回波與徑向風場分析,以了解其形成與演變過程,並探討其伴隨之中尺度現象。
  結果顯示,6 月 6 日 0300 UTC 時,對流可用位能高達 3047 m2 s‒2,中對流層並有明顯乾空氣存在,中低對流層(1000-500 hPa)具有適中的垂直風速風切(256 °,14.5 m s‒1),這些皆為有利弓形回波發展的環境條件。弓形回波長約 120 公里,最大回波強度達 58 dBZ,其後方之強烈後方內流噴流(rear inflow jet,RIJ)主軸與弓形凸出主軸緊密結合。顯然,大量對流可用位能和強垂直風切有利於高架式後方內流噴流的發展,並促使下衝流增強,造成線狀回波變成弓形,後緣的回波凹洞不僅透過前述過程形成,且透過環境中對流層乾空氣的內流而產生並增強,最後也使凸出部份之回波減弱。在弓形回波成熟期,於其南(北)側 1~3 公里高度,分別出現中尺度反氣旋式(氣旋式)渦旋。當這對渦旋偶(即書夾式渦旋)形成時,後方內流噴流的強度明顯增強,伴隨強後方內流噴流之强下衝流對環境垂直風切的扭轉效應,為此對書夾式渦旋產生和維持的機制。

關鍵字:弓形回波、書夾式渦旋、環境條件、中尺度現象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