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莉颱風時期二維雨滴譜儀之雨滴粒徑分及雷達降水估計
納莉颱風時期二維雨滴譜儀之雨滴粒徑分布及雷達降水估計
張偉裕 陳台琦 林沛練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十九日收稿;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定稿)
摘要
雨滴粒徑分布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依降雨的情況有不同的特性,而且雨滴粒徑分布可決定雲中液態水含量(W),回波強度(Z),降雨率(R)等降雨積分參數,因此分析雨滴粒徑分布的特性十分重要。Marshall&Palmer(1984)針對層狀降水提出雨滴粒徑分布的型態為指數型態分布:N(D)N。exp(-ΛD),但與實際觀測資料相比對皆有描述不佳的情形發生,Uibrich&Atlas(1984)提出另一個修正的雨滴粒徑分布型態:Gamma Distribution,其假設雨滴粒徑分布合(fitting)到Gamma Distribution 近似分布的三個係數N。、m、Λ,來描述降雨率增減時雨滴粒徑分布的變化。對2001年納莉(Nari)颱風侵台期間中12小時的資料,依不同降雨率、回波強度,探討N。、m、Λ的分布,並計算Z=AR(superscript b)關係式中的係數A,b。
研究發現N。、m、Λ的大小與降雨量成反比,但降雨率越小,標準差越大;b則和降雨量成正比(約1.2到1.4之間),A的分布則和N。、m、Λ相似(約200到400之間)。且五分山雷達觀測之回波強度Z(subscript radar)與雨滴譜儀計算之回波強度Z(subscript radar)比較,發現五分山雷達觀測之回波強度Z(subscript radar)似乎系統性的低估約3.3dBZ。故將回波修正3.0Dbz後的回波強度,帶入以回波強度區分之兩修正Z-R關係式,發現其計算的一小時做計降雨量與地面觀測降雨量,有不錯的一致性。
關鍵詞:雨滴譜儀、雨滴粒徑分布、Z-R關係式、修正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