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雷雨系統之降水與運動場結構分析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25
Issue: 4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431

山區雷雨系統之降水與運動場結構分析

周仲島1 張茂興2 何台華2

1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2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應用物理系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收稿;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定稿)

摘要

  本文利用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TAMEX]期間NCAR CP4與NOAA TOGA都卜勒雷達高解析度體積掃瞄資料,分析山區雷雨系統的內部降水和運動場結構特徵,並討論地形對雷雨系統結構的影響。1987年6月20日(TAMEX IOP11)午後,在垂直風切微弱、對流不穩定的大氣條件下,於台灣中部山區形成一個由多個雷雨胞發展而成的組織性中尺度對流系統,其生命期長達約6小時。根據整體理查遜數的估計,該雷雨系統應歸類為非組織性多胞雷雨系統。本文主要是探討該組織性中尺度對流系統在發展前期的結構特徵與維持機制。
  雙都卜勒合成分析發現,該雷雨系統在斜坡上形成,發展初期具孤立雷雨胞特性,含單一上沖流結構。雷雨胞移動前緣為強盛上衝流,最大值在4公里高度,氣流場結構低層為輻合,高層為輻散,顯示動力過程為此上衝流產生主要機制,後側為較微弱下衝流,和大回波區分離,且近地層未出現明顯冷空氣池,顯示該下衝流並非單純由降水拖曳過程所造成,未飽和環境空氣逸入過程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之後,該雷雨系統往較高山區移動,此時系統內部同時含多股強度不一的上衝流,表示係由多個不同生命期雷雨胞合併而成。其中較成熟之雷雨胞含顯著下衝流,但並未伴隨顯著降水,顯示該下衝流之形成與降水拖曳關係不大。
  進一步分析可知,本個案山區雷雨系統的維持,並非經由雷雨系統本身降水至地面發展外流邊界,與環境風場形成局部輻合,產生新雷雨胞予以維持;而是斜坡地形上不均勻加熱形成之上坡風提供必要舉升機制,使新雷雨胞在斜坡上發展,而後併入較高山區成熟之雷雨胞,形成較長生命期雷雨系統。此種過程的差異是山區雷雨系統產生不同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午後由沿海地區深入之海風環流所提供之水氣,在山區雷雨系統的增強上扮演重要角色。

關鍵詞:山區雷雨系統、降水與運動場結構、雙都卜勒合成分析、地形不均勻加熱、海風環流、TAMEX個案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