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南海域侵台颱風中尺度環流結構與演變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183
Issue: 3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208

台灣東南海域侵台颱風中尺度環流結構與演變

劉仲潤、何台華、張茂興

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應用物理系

摘要

  本文利用綠島 C 波段都卜勒氣象雷達觀測資料,分析 2000 年 8 月 22 日碧利斯颱風(Bilis)個案,由西太平洋海域朝西北進入台灣東南海域。並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e Research;NCAR)研發的 SOLO ⅠⅠ、SPRINT、CEDRIC 等雷達分析軟體,分析颱風在開闊洋面上與接近臺灣東南部海域時之雨帶變化、垂直結構與徑向風場特徵。
  碧利斯颱風在開闊洋面上(約距離綠島雷達 320 公里),其外圍雨帶前緣之胞狀對流區域(cellular),本文稱之為遠距外圍雨帶(farther outer rainband),在颱風氣旋旋環流與山脈地形所形成的管道區域內,輻合發展,並逐漸移向海岸山脈,這些胞狀對流受到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南側形成管道現象,在海岸山脈的地形坡度屏障抬昇下,開始影響到東部地區。距離綠島雷達 200 公里,遠距外圍雨帶逐漸與外圍雨帶及地形繞流回波匯流結合,並促使颱風行進方向之第二象限持續組織發展。當颱風逐漸進入距綠島雷達 100 公里範圍以內時,外圍雨帶開始受到東部海岸山脈地形屏障阻擋,使台灣花、東地區、中央山脈產生可觀的降水量。另外台灣東南海域;在地形繞流回波、外圍雨帶與第二眼牆,形成氣流匯流輻合現象,衍生成大範圍面積的回波區,由垂直徑向風場分析,此時第一、二眼牆風速值均達到最大值階段。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