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伴隨冰雹之春季颮線個案研究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27
Issue: 3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131

台灣北部伴隨冰雹之春季颮線個案研究

陳泰然1 周鴻祺2 楊進賢3 陳熙揚4

1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2民航局中正航空氣象台
3民航局台北航空氣象中心
4彰化師大地理系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十三日收稿;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八日定稿)

摘要

  1998年春、夏季在台灣地區出現多起罕見的冰雹或龍捲風等劇烈天氣事件,其中4月12日下午兩點左右,在北二高大溪-龍潭路段出現冰雹,當日北部地區亦出現豪大雨現象。本文即針對伴隨此次冰雹/豪雨事件之春季颮線,分析綜觀天氣圖、地面測站資料、探空資料、自動雨量站的逐時雨量資料及單都卜勒雷達資料,以了解其綜觀環境和中尺度過程。
  綜觀形勢顯示,12日0000 UTC鋒面位於華南,台灣受太平洋高壓邊緣微弱南南東風影響,CAPE大且中低對流層垂直風切顯著,午後颮線於台灣西北部陸地和北部外海低層氣流輻合區形成。雷達降水回波圖顯示,颮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最大長度可達200公里,形成類型屬於破線型。海陸和平地與地形之加熱差異,產生海風及/或上坡風,在颮線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伴演重要角色。隨後對流降水產生的下衝流冷空氣外流,與海風和盛行西南風在颮線西南側產生輻合,使新對流胞不斷地在盛行氣流上游發展,颮線因而由破線型轉變為後造型,使其生命期得以維持5小時之久。颮線發展期在其南端發展一個強度可達60 dBz之強烈對流區,該區回波出現凹狀結構並有中尺度氣旋伴隨,此對流區產生降雹之劇烈天氣。此外,颮線系統內之對流,呈多單體對流胞的結構特徵。

關鍵詞:颮線、海風、上坡風、輻合線、破線型、後造型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