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季風春夏轉換期的菲律賓海準雙週震盪與南海5-6月熱帶氣旋活躍度關係探討
卓盈旻1 盧孟明1 吳靜軒2
1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2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中華民國113年4月30日收稿;中華民國113年8月19日定稿)
摘 要
南海與菲律賓海區域對流與環流活動的季節、季內、年際、年代際等多種時間尺度變化是亞澳季風區季節轉變時的重要現象。分析1991-2023年3-6月春夏轉換期外逸長波輻射資料,發現這段期間的季內尺度深對流活動以菲律賓海(125°E-135°E, 10°N-20°N)的 10-30 天準雙週震盪(QBWO)最顯著。運用帶通濾波法挑選出震幅較大且週期明顯的71個菲律賓海QBWO個案進行合成分析,看到伴隨QBWO交替出現的對流發展和抑制相位,分別搭配橫跨南海與菲律賓海的850hPa低層大氣風場偏西南和東北方向的距平,前者加強南海上的正渦漩擾動有利熱帶氣旋(TC)生成,後者雖不利南海生成TC但有利西北太平洋TC向西移入南海。另外,分析發現5-6月南海TC和菲律賓海QBWO的活躍程度與特徵在1996-2011年和2012-2022年兩段時期差異極大,前期5-6月南海TC活躍,5月TC多數在南海生成,但6月TC多數在西北太平洋生成,5-6 月菲律賓海QBWO相當活躍。後期5月南海完全沒有TC活動,菲律賓海QBWO也難以辨識,但6月南海TC和菲律賓海QBWO都轉為活躍,且TC多數在南海生成。造成這兩個時期差異的可能原因是 1996-2011 年期間印太季風區深對流活動提早進入夏季型態,孟加拉灣與菲律賓海之間的西風偏強;而 2012-2022 年印度洋海溫異常偏高使菲律賓海與東印度洋之間的海溫梯度加大致始東風距平增強,即西風異常偏弱。印度洋深對流活動對南海的影響在2023年的5-6 月特別突出,這一年赤道印度洋和菲律賓海的對流均異常活躍,但南海這兩個月全無颱風活動。本文提出的春夏轉換期南海5-6月熱帶氣旋活動與菲律賓海的次月尺度深對流活動的關係,為研究亞澳季風區的區域氣候變異及改善區域展期預測提供了可結合區域氣候監測分析的思路。
關鍵字:準雙週震盪、亞澳季風、南海熱帶氣旋、台灣梅雨、菲律賓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