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冬季寒潮歷史變遷與未來推估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48
Issue: 7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張智鈞 1 洪志誠 1 董德輝 2

1 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2 台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及職涯發展中心

(中華民國 109 年 5 月 13 收稿;中華民國 109 年 11 月 05 日定稿)

摘 要

本研究利用台灣 5 個百年測站資料與 CMIP5 模式資料,探討台灣冬季寒潮 之過去變遷與未來推估。5 個測站資料顯示近 100 年來的冬季寒潮發生頻率、低 溫日數皆呈現顯著減少趨勢,但 48 小時日最低溫降幅則出現增加趨勢,寒潮持 續天數則無明顯趨勢。觀測顯示台灣寒潮發生頻率與西伯利亞高壓以及東亞主槽 的強度呈統計相關,北極振盪與寒潮發生頻率在統計上無明顯相關,但伴隨北極 振盪負相位的大尺度環流則有利於極端寒潮事件的發生。

CMIP5 多模式系集平均結果顯示,2 組暖化情境下(RCP4.5、RCP8.5)寒潮的 發生頻率、低溫日數以及寒潮持續日數都呈現顯著減少趨勢,暖化導致台灣冬季 溫度提升,日低溫不易跨過寒潮門檻是主要原因之一。相較於現今氣候態,西伯 利亞高壓強度與範圍在暖化情境下無明顯改變,東亞主槽則呈減弱趨勢,導致東 北季風與伴隨冷平流減弱,不利台灣發生寒潮事件。現今氣候態下,台灣寒潮發 生頻率與西伯利亞高壓的統計相關性偏低;寒潮發生頻率與東亞主槽強度具統計 相關;暖化情境下,台灣寒潮頻率與大尺度環流指標的相關性普遍下降,去除暖 化增溫趨勢的影響之後,寒潮發生頻率與東亞主槽強度的相關性在 21 世紀末明 顯提升,顯示暖化導致的熱力作用可能是造成寒潮發生頻率與大尺度環流變化關 係性減弱的關鍵因素。雖然暖化情境下,台灣寒潮發生頻率減少,但 48 小時日 最低溫降幅不減反增,如何預防溫度大幅驟降是未來防寒災需特別留意的事項。

關鍵詞:寒潮、CMIP5、西伯利亞高壓、東亞主槽、北極振盪、暖化、熱力作用

https://doi.org/10.3966/025400022020124802003

通訊作者:洪志誠
服務單位: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連絡信箱:cchong@utaipei.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