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臺灣百年大旱原因分析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51
Issue: 2
1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961

李明營*1 洪浩哲2 許晃雄2 王品翔1

1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

(中華民國 111 年 9 月 28 日收稿;中華民國 111 年 12 月 21 日定稿)

摘 要

2020 年梅雨季提早結束,夏季沒有侵臺颱風,秋冬季雨量亦明顯偏少,2021 年春雨也是寥寥可數,就在水庫快要見底之際,望眼欲穿的梅雨終於在 5 月底到來,臺灣旱象才得以逐漸緩解。此次旱災除在經濟上有許多損失外,亦對民眾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值得深入了解形成旱象的物理機制。

統計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5 月的臺灣雨量,達到 1910 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少,堪稱為百年大旱。本報告分析此段期間的大尺度環流,推測造成臺灣百年大旱的可能原因,並歸納主要發現如下:①2020 年 6 月至 9 月的少雨,主要是極端偏強的副熱帶高壓造成,當時的副高不僅在強度上達到最強,持續時間亦為 1949 年之後的最持久;副高偏強可能與熱帶各洋面同時出現海溫異常有關,包含反聖嬰在中東太平洋的偏冷、印度洋及大西洋的偏暖。②臺灣 2020 年秋冬季雨量偏少,可能與反聖嬰及菲律賓海偏暖有關。③2021 年臺灣春雨偏少,主因應該是菲律賓海溫偏暖,其次為逐漸減弱的反聖嬰,負相位的太平洋年代際震盪亦有少許的貢獻;當菲律賓海偏暖時,會在其西側產生氣旋式環流,為臺灣及東亞沿岸帶來水氣較少的東北風距平,進一步造成臺灣春雨較少;反聖嬰有利上述偶合系統的維持。④2021 年 3 月中旬至 5 月期間的熱帶季內振盪較為活躍,季內振盪可能使臺灣 4 月中下旬的西南水氣源減少,5 月季內振盪乾區逐漸接近臺灣,進而造成臺灣少雨。簡而言之,2020-2021 年的臺灣百年大旱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極端事件,而是許多因素同時出現的複合現象。

關鍵字:乾旱、氣候異常、副熱帶高壓、反聖嬰、複合現象、季內振盪。

通訊作者:李明營
服務單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連絡信箱:pluto@cwb.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