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洋季風與季風低壓-(2)年代際突變之懸案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34
Issue: 2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315

吳宜昭 林和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四日收稿;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二月十日定稿)

摘 要

  1976/1977 地球海洋-大氣系統經歷過一次強烈的氣候突變,此事件最先由北太平洋上層海溫改變所揭露,其後北太平洋西風噴流、鮭魚產量以迄於青康藏高原積雪量皆受到該年代際突變的深遠影響。本研究亦據此受到啟發,以北印度洋與南亞季風環流的自然季節為分析架構,探討北印度洋(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季風低壓生成於 1976/1977 氣候突變前後的改變。
  1959 年至 1998 年的北印度洋季風低壓觀測顯示,1977 年後季風低壓年生成個數急遽地減少,自平均每年生成 14.9±2.2 個減為每年 5.0±2.4 個。進一步依據季風低壓的強度及生成季節分類後,各季節無論是強度較強的氣旋風暴或較弱的低壓均呈現減少趨勢,夏、秋兩季尤其明顯:1977 年之前,夏季的氣旋風暴平均每季生成 0.7±0.8 個,1977 年後減為 0.4±0.8 個;低壓平均每季生成 4.2±1.4 個,1977 年後不再出現。而秋季的氣旋風暴於 1977 年後自平均每季生成 1.8±1.0 個減為 1.0±0.8 個,低壓則由每季生成 2.3±1.4 個減為 0.2±0.6 個。文中並描述了季風低壓生成突變的時、空間特徵,包括生成頻率季節分佈之顯著改變,及生成區域的變化。
  當然,熱帶氣旋長期資料之品質在全球皆有不同程度的可靠性。本文僅針對 1976/1977 氣候突變前後,北印度洋季風低壓生成記錄是否受到觀測儀器、資料處理等人為因素影響,從事進一步探討。經過我們僅可能的對原始觀測來源、觀測系統軟、硬體變動進行查證,以及向印度相關學者確認,初步認定,並無任何具體證據否定本文的結果。本文亦列舉數種可能被人為介入、目前超乎我們查證能力外之因素,提供讀者參考。
  在探討環流的相關變化時,除了舉出已知的全球各地氣候系統在同時期發生突變的間接證據,另以較嚴謹的統計方法進行變化點分析(change point analysis),檢驗局地大氣環流之逐年變化,發現若干物理量在 1976/1977 前後確實產生顯著的突變,中低層大氣尤其明顯。這些遠地與局地的環流突變,相當正面的支持了北印度洋季風低壓生成數量銳減的現象。
  在資料可能具不確定性的前提下,本研究結果顯示北印度洋季風低壓反映 1976/1977 之氣候劇變,並發現特定季節之低壓在 1977 年後不再出現。雖此變化由何物理機制引起還不清楚,本研究的發現可能隱含有趣的含義,即天氣尺度系統亦可能對氣候突變極為敏感,並如水圈或冰雪圈一般具有對氣候突變的長遠記憶。

關鍵詞:北印度洋、季風、季風低壓、年代際、氣候突變。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