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伯颱風(1996)中尺度分析:第一部份:眼牆環流結構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30
Issue: 3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330

賀伯颱風(1996)中尺度分析:第一部分:眼牆環流結構

張保亮1 周仲島2 李文兆3

1中央氣象局
2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3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中華民國九十年七月三十一日收稿;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一日定稿)

摘要

  本研究利用中央氣象局五分山都卜勒雷達及民用航空局中正機場都卜勒雷達觀測資料,分析賀伯颱風(1996)登陸台灣北部時,其眼牆區域環流結構的演變與特性。
  雷達回波顯示,賀伯颱風登陸前,颱風眼牆呈橢圓狀,颱風眼則為顯著弱回波區,颱風眼長軸約35-45km,短軸則為25-35km,並以約140-150分鐘的周期呈逆時鐘轉動。由地基速度軌跡顯示(Ground 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GBVTD)方法分析眼牆環流顯示,眼牆區切線風場呈現波數2為主的非對稱結構,同時存在周期性的轉動現象,與眼牆回波的橢圓形分布和轉動特性一致。當賀伯颱風接近台灣東北海域時,眼牆長軸區切線風速明顯增強至70ms^(-1),離開後則風速逐漸減弱。此階段,最大風速半徑並無明顯變動,高度2公里之最大風速半徑約35-45km,隨高度有明顯增加的現象,最大風速半徑相對於垂直方向之平均傾斜角可達40-50度,眼牆回波也存在類似的傾斜特性。颱風登陸時,波數1之非軸對稱環流結構明顯增強,大風速區位於颱風移動方向後方(東南至東北象限),強回波區也出現在颱風移動方向後方。在颱風登陸過程中,高度2公里處之最大風速半徑逐漸縮減為30km,且隨高度往外側傾斜的現象更為顯著,其最大傾斜角可達80度。

關鍵詞:都卜勒雷達、賀伯颱風、眼墻環流結構、橢圓形眼墻、GBVTD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