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學—太平洋中雙颱風交互運動實例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yphoon Pair in the Pacific Ocean
劉大年
王時鼎
一、前言
1921年、藤原氏(Sakuhei Fujiwara)任東京中央氣象台台長期間,因注意到太平洋中,兩颱風接近時有交互運動傾向,而創立了著名之「雙氣旋式渦旋有作彼此反鐘向旋轉」效應、即所謂「藤原效應」(The Fujiwara Effect)。由於此項古典假設具有實際應用之觀念,故歷來氣象人員均甚注意。其後、哈爾威斯(Haurwitz),里爾(Riehl)氏等著名氣象學家,並曾就此作過研究。但據1955年美空軍氣象勤務部出版之「實用熱帶氣象學」(AWSM 105–48 The Practical Aspect of Tropical Meteorology)一書中叙述,該項效應仍僅能作「定性上」之說明,迄今尚無人作「定量上」之艦用。1964年8月間,太不洋上兩颱風凱西(Kathy),梅瑞(Marie)運動,曾給予此項假設考驗性之最佳例證。由於該兩颱風系之相互運動發生於台灣東方海面,必須對其是否形響台灣立即作出預報。當時、吾儕均參予實際預報作業,並曾就該項效應作一分析應用,結果甚見準確。並發現此項效應在作「定量上」之應用,有其可能。事後並將該兩颱風有規律之旋轉現象暨其研究心得,在空軍總司令部會報中提出專題報告。使此氣象現象之實際物理意義,獲得普遍認識。惟當時並未撰成専文發表。嗣見美海軍暨空軍聯合出版之「1964年颱風報告」(Annual Typhoon Report 1964)及美氣象學會出版之天氣雜誌(Weatherwise),亦均曾爲文介紹,惟未見進一步之發揮。去年(1965)太平洋中亦曾出現兩次類似之例證。咸認此項效應之進一步分析有其價值。爰將該次分析結果,暨近年來類似相互旋轉之例,加以整理,草成本文。討論重點係在如何使雙颱風交互運動之所謂「藤原效應」作「定量上」之應用,藉供同業等實際預報作業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