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五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總述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111
Issue: 4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55

周學孝

一、全年颱風概述

(一)全年颱風發生次數及侵台次數:

民國75年中,發生在西北太平洋上之颱風(東自170°E起西迄105°E止)共計26次,(見表一)。自2月1日之茱迪颱風啟其端,迄76年1月1 日止的諾瑞斯颱風收尾,全年中有5個颱風接近本省促使本中心發佈颱風警報,即6月份之南施、7月份的佩姬、8月份的薇拉、韋恩及9月份的艾貝。但侵襲或暴風圈影響本省只有3個,分別是南施、韋恩及艾貝颱風,其中以韋恩颱風所造成之災情最為嚴重, 而韋恩颱風又為民國75年下半年當中最為異常的天氣系統,本身生命期長20天,却有近乎兩周的時間在本省附近徘徊,前後發布了3次颱風警報,強度曾一度降為熱帶低壓,復又增強為颱風,其怪異的路徑與發展,均創下許多新的紀錄。

(二) 颱風發生之月份分佈及強度:

本年度僅1月及3月末有颱風生成(見表二),其餘每月均有颱風出現,其餘每月均有颱風出現,其中次數較多之月份為 10月及11月各爲5次及4次,較往年之常態性差異甚大,根據過去80年(1897~1976 )中央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西北太平洋地區平均各月發生次數分佈以8月份的4.6個為全年之冠,9月份次之有4.2 個,7月份再次之有3.7 個。視其分布曲線之高峯偏在7至9月份間。反觀75年颱風實際發生狀況,颱風生成數目最多的月份並不在8月,竟然遲至10月份,比正常的高峯期晚了2個月之久,此一現象較往年常態而言,實屬異常。(見表三)

在全年度發生颱風中,以5月份之羅拉(051)為最強大,中心最大風速達150浬/時、30浬的暴風半徑竟達340浬、中心最低低氣壓值910 MB,屬大型強烈颱風,其生成源地在馬紹爾群島附近海域,路徑成拋物線在150°E轉向消失於日本東方遠洋,對本省未構成影響。次為7月之佩姬(071),中心最低氣壓 894 MB,屬中型強烈颱風。12 月份之勒克斯(121) 為最小,中心最大風速45浬/時、暴風半徑70浬、中心最低氣壓值994 MB ,屬小型輕度,消長於馬紹爾群島附近,僅42小時是本年生命最短的一個颱風。年內各颱風型級分布及各型級百分比如表四及表五所示,各颱風的生命期、最大地面風、最低觀測氣壓及路徑長度等資料歸納(如表一)。

本年度大型強烈颱風出現3次,佔全年總數11.5%,大型中度颱風1次,占全年3.8%,中型強烈5次,佔全年 19.2%,中型中度8次,佔全年31.0%,中型輕度3次,佔全年11.5%,小型中度1次,占全年3.8%,小型輕度5次,佔全年 19.2%,本年度以中型中度最多,中型強烈及小型輕度次之,大型中度及小型輕度最少。

(三)全年西北太平洋颱風路徑及生成地區:

颱風生成地區(見圖一)在全年 26 個颱風中為6.4°N 至20.7°N之間, 116.1°E至162.5°E之間,颱風路徑受大氣環流所控制與季節有密切關係。春冬之季為大陸高壓鼎盛時期,偶有颱風活動,其緯度甚低,路徑似自東向西,集中在加羅林至菲律賓群島一帶;或遠離大陸呈抛物線型轉向,極少經過台灣。夏秋之季受太平洋高壓軸線位置高低影響,其活動範圍較廣,經台灣附近比例增加。本年度颱風路徑大致可分為(1)近似直線型(或直線型) (2)拋物線型。(3)不規則曲線型。第一類近似直線型,本年次數佔13次,第二類拋物線型佔8 次,第三類不規則曲線佔5次(見路徑圖)。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