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都會區域能見度與氣象因子相關性之研究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219
Issue: 3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113
臺北大都會區域能見度與氣象因子相關性之研究
楊宏宇1 王家玲2
1中華科技大學土木防災與管理碩士班
2中華科技大學土木防災與管理碩士班碩士
摘要
本研究主要針對台北都會區探討不同天氣型態下區域能見度劣化發生時氣象條件之差異,以及空氣中懸浮微粒(Aerosol Particles)與局部環流(Local Circulation)分佈對區域能見度劣化扮演的角色。藉由密集觀測結果,分析區域能見度的個案與不同天氣型態下氣象條件【混合層高度、通風指數、大氣穩定度、風向(速)、溫度和相對濕度】探討臺北都會區微氣象與區域能見度變化的相關性。在夏季,松山方向熱島效應明顯,近午時熱對流旺盛,與溫度變化有密切關係。日間日照強,相對濕度因水氣蒸發而遞減,午後日照較弱,水氣舉升造成相對濕度上升,導致能見度降低;淡水方向受海陸風所形成之局部環流影響,白天海風引進水氣,相對濕度相對增加,平均濕度約 80%~90%。岸邊近岸風帶來大量水氣,使能見度下降;新店方向受山谷風局部環流影響,中午沉降增溫促使水氣下降,相對濕度相對減低。然而穩定氣流致使懸浮微粒不易擴散,造成低能見度。在冬季,松山方向因東北季風引進大量水氣,相對濕度偏高,而造成能見度降低;淡水方向受海陸風之局部環流影響,白天海風引進水氣,造成相對濕度相對增加,平均濕度約 70%~80%,能見度降低;新店方向因山谷風局部環流影響,晨間霧氣來自於相對濕度偏高,俟日照量增加後,相對濕度遂相對減低;午後下沉的穩定氣流,造成懸浮微粒的增加,形成能見度劣化。
關鍵詞:天氣型態、區域能見度、相對濕度、懸浮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