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部及外島地區低能見度環境特徵分析及模擬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229
Issue: 2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212
臺灣西部及外島地區低能見度環境特徵分析及模擬
邱振源1 廖杞昌2
1空軍氣象聯隊第六基地天氣中心
2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摘要
根據國籍民用航空運輸業飛航事故分類統計,1999年至 2008年間共發生37件飛航事故,與環境相關佔了41%,其中天氣因素占38%,而依Aviation Satety Network資料統計出2000年至2014年與天氣相關之致命飛航事故中,因低能見度發生的飛安事故占了34%,可見低能見度影響飛安甚鉅。
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水氣充足,且西半部地區多數平原及臺地地形,更有助於濃霧形成,故有效掌握濃霧形成時機對於西部及外島各機場極為重要。
本研究使用中央氣象局(2009~2014年)及空軍(2011~2013年)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以統計法歸納出地區特性及濃霧特徵,並建立氣象要素之霧時預測參考指標。統計結果顯示,臺灣西部測站成霧時溫度以14℃~19 ℃區間次數最多;相對濕度及溫度露點差分別95%以上及 0℃~2℃區間為主;而風速方面,新竹地區成霧時風速微弱,但嘉義及台南測站可達3ms-1 ~ 5ms-1 時成霧。由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可預報率嚴重偏低,顯示各指標雖為成霧之充分條件,卻非必要條件,故不適合做預報依據,僅可藉由預測率了解其環境特徵,供氣象人員參考使用。
為發展屬於臺灣地區之低能見度預報模式,本研究利用高解析度WRF模式,針對臺灣西部地區最容易發生濃霧的冬、春兩季挑選嘉義及台南低能見度個案進行天氣分析及模擬,並參考國外學者成功模擬霧的參數設定及能見度方程式,嘗試模擬低能見度的發生,藉由比對發現模擬區域及成霧時間與實際發生大致相符。
關鍵詞:低能見度、海島型氣候、濃霧、WRF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