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太空天氣與我國衛星任務

2023 年 5 月 27 日
臺北市景星國民小學新大樓3樓校史室
適合閱讀對象:一般民眾
李奕德
/
中央氣象署數值資訊組研究員
作者 / Author

本活動由中央氣象署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前瞻應用中心聯合主辦。

        太空這個主題一直都是民眾相當有興趣的主題之一,不管是如何從地球進入太空環境,或是在太空環境中需要如何調整才能滿足日常所需的衣食住行。

        哪裡才能算是真正的太空環境,在科學上的定義為距離地球表面100公里以上。過去幾乎都需要依靠火箭才能把太空人或是人造衛星帶進太空之中。但如果從火箭的外觀就可以發現到,真正停留在太空中運作的部分相當的少。多數的結構都是作為攜帶燃料的容器,並且在發射的過程中會逐步地拋棄,而這也是造成火箭發射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但近年來隨著SpaceX的技術發展,火箭回收再使用可大幅度的降低發射成本,因此在簡報中也刻意安排讓民眾觀看SpaceX Falcon Heavy的發射影片,從實際的紀錄影片來瞭解火箭推進器如何在發射之後還能回到發射場回收使用。當然,提到太空環境就不能不提太空人在太空中的食衣住行,除了笨重的太空衣之外,身處在太空站內的太空人其實服裝就和在地表的差異不大。倒是吃飯這件事情,需要因應發射成本和微重力的環境進行調整,也讓太空人吃飯的樣子多了幾分逗趣的樣貌。不過,許多人在提到太空科技時,往往都會先向到美國或是蘇聯等傳統太空大國,但實際上臺灣近年來所發展的人造衛星也相當的多。透過前兩期的國家太空任務,從福衛一號到福衛七號,在太空環境中數以萬計的人造衛星中,臺灣也占了15顆之多。而且配合未來的三期太空計畫的執行,還會有獵風者號、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等衛星率續升空,因此透過科普推廣活動也能藉機讓參加活動的民眾認識我國的衛星任務。

        本次應台北市景興國小家長會的邀請,進行太空天氣與我國人造衛星的科普推廣。除了透過簡報講授相關知識外,因天氣狀況適合進行太陽黑子觀測,所以在活動開始前先利用專用的觀測設備讓民眾進行太陽黑子觀測後,在正式展開今日的活動。最後,李奕德博士在帶領參加的民眾進行福爾摩沙七號衛星紙模型的製作和組裝,讓大家能夠更瞭解衛星的外觀、零件的功能以及酬載的用途。

圖說

1. 太陽黑子觀測:

由李奕德博士引導參加民眾參加透過望遠鏡搭配專用的減光設備進行太陽黑子觀測,並以此介紹太陽黑子對於太空環境的。

2. 太空環境與火箭科技:

李博士利用簡報進行解說,從太空中的人造衛星作為開場,開始介紹人類如何透過火箭進入太空,以及如何透過新一代的回收技術降低發射成本,接著再以太空中的食衣住行讓參加者進一步認識太空中的無重力與太空人的任務。最後,從愈來愈多的人造衛星數量,帶出台灣的福爾摩沙衛星系列。

3. 福衛七號紙模型製作:

參加學生與家長透過實際組合臺灣福爾摩沙衛星紙模型並搭配李博士的講解,瞭解衛星的組成以及衛星酬載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