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7 月 20 日臺南新化龍捲風個案分析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44
Issue: 3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張怡蕙 1 劉清煌 2*

1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2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七日收稿;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四日定稿)

摘 要

2015 年 7 月 20 日 6 時 30 分(LST)左右於臺南新化區發生龍捲風,導致逾 20 棟民宅與無數農作物 損害,其中以山腳里、知義里及東榮里受災較嚴重。勘災資料顯示,致災路徑呈南北走向(幾乎沿國道 3 號),總長度逾 9 km,平均移速約 12.0 ms –1,持續時間約 15 分鐘左右。

綜觀天氣顯示低層有一低壓中心位於海南島附近,由南中國海進到臺灣海峽的偏南風較強,帶來強 勁暖濕空氣;臺灣一帶之高空風(300 hPa)呈反氣旋式。此外,本研究個案發生位置正好位處高層分流區, 更有利於該區之劇烈對流系統發展;馬公氣象站探空圖顯示底層有較強垂直風切,且風徑圖顯示風向隨 高度順轉,顯示有利不穩定天氣發展。七股雷達回波顯示眾多對流胞出現在臺灣西南海面,產生龍捲風 的對流胞出現於臺南、高雄一帶海邊,上岸後迅速加強且伴隨明顯的中尺度氣旋,並出現鉤狀回波,雷 達徑向風場估計風切渦度約 37.26´10–3 s –1。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個案生成之關鍵為位於其後方弧 形回波之外流邊界,該外流邊界與低層環境風場形成水平風切不穩定,不僅提供低層空氣強迫舉升,並 驅使外流邊界前緣形成一新生對流雲系。弧形回波後方明顯入流區,使得新生對流雲系追上本研究之中 尺度氣旋,並與之產生交互與合併作用,激發出迷你超大胞龍捲風。

過去臺灣地區的龍捲風主要是出現在梅雨季鋒面前緣的不穩定區域,本個案發生之綜觀環境較為不 同。致災路徑寬度均較以往個案寬,回波垂直剖面顯示似迷你超大胞之結構,即有著鉤狀回波與弱回波 區,以及中尺度氣旋的強度、水平及垂直尺度均較傳統超大胞為小。本案例乃臺灣地區內迷你超大胞首 次被分析之個案。

關鍵字:中尺度氣旋、外流邊界、龍捲風、勘災、鉤狀回波、迷你超大胞

通訊作者:劉清煌
服務單位: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連絡信箱:ching_hwang@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