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 天季內振盪現象對臺灣夏季降雨特色的影響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45
Issue: 3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蔡玫紜 黃婉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華民國一○六年八月三日收稿;中華民國一○六年十二月九日定稿)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2007~2015 年 6~8 月期間 30~60 天季內振盪現象對臺灣夏季降雨特色的影 響。研究過程中採用澳洲氣象局網站所提供之逐日即時多變數季內振盪指數(Real-time Multivariat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index,簡稱 MJO 指數),針對強 MJO 事件(MJO 指數振幅>0.9)下的臺灣夏 季降雨特色變化進行討論。研究結果顯示,當 MJO 對流中心抵達中印度洋(相位 2)時,臺灣降雨偏 少;而當 MJO 對流中心逐漸離開海洋大陸進入西太平洋(相位 6)時,臺灣降雨則偏多。進一步針對 「臺灣降雨型態在 MJO 相位 2 和相位 6 時期中之改變」這個議題進行分析,則發現四種常出現的降雨 型態(含午後熱對流降雨、鋒面降雨、颱風降雨、及其它因西南氣流增強帶來的降雨)中,僅午後熱對 流及颱風降雨對總降雨天數的貢獻百分比,在相位 2 和相位 6 時期出現明顯差異。而透過環流場的分 析,本研究發現因受到「西太平洋上空副熱帶高壓,在相位 2 時期比相位 6 時期更為西伸增強」以及 「臺灣島上海陸風環流結構,在相位 2 時期較相位 6 時期顯著」這兩因素影響,造成「臺灣午後熱對流 降雨天數佔總降雨天數的比例」在 MJO 相位 2 時期高於相位 6 時期。反觀相位 6 時期,在「夏季季風 槽增強」加上「南來水氣增加」的配合之下,提供了颱風生成及發展的良好環境,使得「臺灣颱風降雨 天數佔總降雨天數的比例」及「臺灣颱風降雨的日平均降雨量」,在 MJO 相位 6 時期較相位 2 時期大。 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們在瞭解強 MJO 事件下 30~60 天季內振盪造成臺灣夏季降雨型態的可能改變,至為重要。

通訊作者:黃婉如
服務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連絡信箱:wrhuang@nt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