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移近臺灣中央山脈時環流與路徑預報及水工實驗結果之引證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92
Issue: 8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57

王時鼎

前言

  本文係為國科會研究報告「台灣近海颱風運動及強度預報法」中之第三部分修訂而成。第一部份為「颱風移近台灣中央山脈時,環流及路徑變化實例討論」。第二部份為「論台灣區域颱風環流及路經變形中副中心所佔之地位」另外第四、第五部份各為颱風移近中央山脈時之路徑及強度之分析預報。各部份均自行獨立,但彼此仍均脈絡一貫。代表筆者在此一方面所作数十年努力的一項總結。有關本研究之第一篇報告寫於1954年,題目為「颱風横越中央山脈之研究」,文中已注意到颱風分裂過山之事實。繼之筆者與徐(1960)「臺灣近海颱風預報問題」,首先提出中央山脈對颱風路徑變形影響,副中心產生,以及藉本省探空資料等所示寒潮爆發對颱風路徑影響等。該文由作者之一徐應氏在菲律賓美象會中宣讀,極獲重視。繼之筆者(1963)「沿臺灣中央山脈前進颱風之地形影響研究」一文,發現了順沿山脈北行颱風之環流變化亦極特殊。其中心亦如越山颱風情形,有在山脈東側蛻變至西側而造成路徑不連續變化之事實。該文曾由李炳支氏在菲國舉行之另一次亞美會議中宣讀。並獲在國外任教某院士激賞,並為筆者之獲國科會遴派赴美進修「颱風學」之原始淵源。及後空軍氣象中心在國科會大力支援下展開連續三年之臺灣颱風破壞性風力研究(1971)(1972)(1973)。其中除1972年研究因出國未參與工作外,其餘兩者均直接參加而得對1949至1970年共101次侵臺颱風之逐時資料及詳圖分析,甚下苦心,並與林、共同完成「颱風侵襲時臺灣海島對風場分析與預報之影響」(1975)首次以邊界層理論觀點,如「分流邊界層」、「尾流渦旋」、「尾流區」等,用以分析颱風副中心之產生,繞山與越山氣流識别及風場分布與變化。另外曲克恭(1976,1977)亦曾藉近年來侵臺颱風資料就臺灣地形與颱風環流作過頗詳細分析,特着重尾流過旋及風場結構方面。及後筆者業師鮑咸平博士更受筆者等各前文之影響,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及我國國科會之支援下,返國在中研院物理所建立了此項水工實驗之模型(Pao,1976 ,Hwang,Pao,Wang(黄、鲍、王)1977),而使此項颱風地形影響研究,藉實驗模擬建立了更堅強之基礎。而本文主要即為承繼胞、黄、王等之水工模型對本問題實驗研究所作另兩項問題之分析。其一為筆者認為極有價值之副中心之生成發展,及後取代原颱風之水工實驗模擬。另一為順沿中央山脈在東側及西側北上之水工實驗模擬。結果證實此兩項實驗均與預期者極為一致。該項實驗係商請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榮鑑博士及永康先生協助製作完成。而本文主要則為配合此項水工實驗所作之綜合研究,目的在解决臺灣颱風環流及路徑變形預報問題。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