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濃霧之初步研究

期刊名稱: 氣象預報與分析
Volume: 82
Issue: 1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119

台灣地區濃霧之初步研究

俞家忠

摘要

  台灣冷季各月(十一至四月),晚間及清晨所發生之濃霧,一般係與惡劣能見度(小於一哩且常低至100公尺)及低層相伴隨,且濃霧常與層雲連成一體,致水平所涵蓋之面積與垂直所估之空間均相當大,不僅嚴重危害空軍作戰與飛行,且亦影響地面車輛之活動。爲對此種濃霧之出現,形成之物理機制(形成過程),以及發展此類濃霧預報方法所可選用之重要因子方面等等,有充份(或較佳)之瞭解,乃實施此項研究。本研究利用過去十年(民57-66)地面觀測紀錄,天氣圖,探空資料,以及日本氣象廳所發佈之海水面温度等,加以統計、分析、研究後,獲得下列結果:

  1. 統計結果顯示,濃霧僅發生於西部,從未在東部出現過,顯示地理環境對形成濃霧之重要性。
  2. 每月均有濃霧之高頻率中心,係位於嘉義清泉崗一帶,其中以二月份之位置最偏北,而强度達最大。
  3. 適於台灣西部地區形成濃霧之氣流,僅限於來自台灣東方暖海面之東來(ENE-SE)氣流。因此,吾人可知,空氣與海面間能量之交換,在形成濃霧之機制中,是極其重要的。
  4. 台灣地區濃霧之形成,係由於暖海變性空氣流經台灣北方有强烈溫度梯度之海面(沿台灣東方北上洋流黑潮與沿浙閩東南沿海南下之冷洋流親潮會合所造成之强烈溫度區係位於台灣北方海上)所造成之平流冷却及地面長波福射冷却之雙重作用引起。因此,此種濃霧應屬於平流輻射霧。
  5. 適於台灣北部形成濃霧之天氣圖類型,與適於西(中)南部形成濃霧者有所不同。圖七及圖八所示,分別為北部及西(中)南部適於形成濃霧之氣流型式。
  6. 統計責料顯示,二月份形成濃霧時所出現之最高頻率溫度爲16℃,此係與二月份桃園外海之海水平均溫度16℃相一致,顯示暖空氣流經冷海面之平流冷却作用,對台灣區形成濃霧過程中,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此項事實。使著作對台灣形成濃霧與海水面溫度間之關係作更進一步之研究,提供鼓舞。
  7. 預報台灣形成後露時,除應密切注意附近海水溫度外,應慎重考慮下述因素:
    1. 東來溫濕較高之變性氣流,有利於形成濃霧。
    2. 台灣區南北氣壓梯度頗小,西部地區吹微弱之NNW風,有利於形成濃霧。
    3. 晚間天空狀況爲碧密至疏雲,適於長波輻射冷却,利於濃霧之形成。
    4. 低層有逆溫,且其上方空氣乾燥及下方空氣潮濕,利於濃霧之形成。
    5. 濃霧既經發生,如預期氣流型式(天氣圖頒型)無甚變化,則應考慮形成濃霧之連續性。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