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強跨赤道流之熱帶氣旋形成的初步研究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32
Issue: 2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伴隨強跨赤道流之熱帶氣旋形成的初步研究

李清勝 侯嘉榮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十六日收稿;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定稿)

摘要

  本文分析西北太平洋地區,於形成時伴隨強跨赤道流之熱帶氣旋的氣候特徵,並利用MM5進行個案之模擬與分析,探討強跨赤道流在熱帶氣旋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結果顯示,伴隨強跨赤道流的熱帶氣旋形成個案佔全部之19.4%;此類個案大多集中在七~九月,其形成之位置平均較為偏南。分析ECMWF 850hPa流場顯示,大部份個案的強跨赤道流出現在擾動中心之西南方,且大部份個案之北方同時有東風存在。此外,約有四分之一的個案,在形成過程中,其低層曾具有兩個中尺度渦旋。
  本研究模擬兩個南方有強跨赤道流、而北方有顯著東風的熱帶氣旋形成個案,其中葛樂禮(1996)850hPa初始風場有兩個中尺度渦旋,而歐珀(1997)則僅有一個。積分12小時後,兩個個案皆有兩個中尺度渦旋出現;此中尺度渦旋具顯著氣旋式環流,並有地面低壓中心配合。隨積分時間,兩個中尺度渦旋皆增強並向上發展,而且互繞、相互接近並合併。在渦旋合併時,就低層渦度場而言,較弱的系統逐漸變形並被捲入較強的系統中;然而,就近地面流場而言,則恰相反。此外,近地面流場顯示的合併時間,較低層渦度場顯示之合併時間為早。兩系統合併後,系統渦度顯著增強,並有水平收縮、垂直拉伸的現象。
  最後,為驗證伴隨強跨赤道流之熱帶氣旋形成過程中,是否常具有雙渦旋合併過程,本研究亦分析NSCAT風場和其他個案的低層流場特徵。結果顯示,歐珀(1997)、羅絲(1997)及艾薇(1993)颱風,在發佈TCFA前,低層流場亦具有雙渦旋特徵,但ECMWF風場並不能完全解析此種中尺度環流特徵。因此,我們認為在此種熱帶氣旋形成個案中,有可能有中尺度渦旋的合併過程出現;此渦旋合併過程在系統渦度增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形成、跨赤道流、渦旋合併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