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台灣中北部地區豪(大)雨之氣候特徵研究

期刊名稱: 大氣科學期刊
Volume: 30
Issue: 2
0 users bookmarked this article.

梅雨季台灣中北部地區豪(大)雨之氣候特徵研究

陳泰然1 張子琦1,2

1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2東南技術學院環境工程系

(中華民國九十年七月二日收稿;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定稿)

摘要

  本文利用中央氣象局高時空解析度的自動雨量站觀測資料,分析1991~1996年5~6月台灣中北部地區梅雨季降雨強度之變化與豪(大)雨發生頻率之空間分佈、日夜變化及平地與山區分佈的差異,以了解該區豪(大)雨的氣候特徵。
  結果顯示,平均降雨強度有顯著的區域差異與日夜變化。在時空分佈特徵上,大雪山附近地形坡度較大區域在各時段均爲一最大或次大降雨區,並於午後 1500 LST 達到最強:沿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西側約500~1000公尺等高線區域,於1500~1800 LST 期間形成一東北-西南走向的廣大降雨區。這些分佈特徵顯示,白天局部環流發展與地形舉升在決定降雨強度時空分布之重要角色。在不同平均高度之降雨強度日夜變化方面,午後至傍晚(1500~1700 LST)在140 公尺以上,特別在 200~550公尺之高度區出現最大降雨強度,深夜至凌晨(0100~0300 LST),在140 ~200公尺高度區亦出現相對較大降雨強度,午前 1000~1100 LST 在 350~850公尺高度區亦然。這個分布特徵顯示,除了可能因局部特殊地形與其特殊風場結構形成之特殊次大降雨強度出現之外,各高度顯著的午後最大值再度顯示白天局部環流與地形效應在降雨強度扮演重要角色。
  各類型豪(大)雨出現最大頻率,並非如之前研究所示在新竹一帶,主要分佈在雪山山脈西南方大雪山一帶地形坡度較大區域,台北盆地與中興新村、彰化地區亦出現相對最大頻率,頻率最大主軸呈西南-東北走向,由彰化地區向東北伸至谷關、大雪山一帶,幾與梅雨季低對流層盛行的西南氣流平行,顯示地形效應在決定豪(大)雨發生之空間分布有重要角色。各類型豪(大)雨(含區域性豪(大)雨)的出現頻率有顯著的日夜變化,在1600 LST 出現頻率最大值,而在清晨 0400~0600 LST 有最小值。不論山區或平地,局部性與區域性豪(大)雨均有午後出現最大頻率現象,顯示太陽加熱效應在山區與平地之豪(大)雨發生均具有相同重要角色。此外,山區各型局部性豪(大)雨於各時段的出現頻率幾乎均大於平地,A+B型豪雨(≥50公厘/12 小時,但<130公厘/24小時定爲 B型)與A+B+C型豪(大)雨(≥50公厘/24 小時,但<130公厘/24 小時定爲C型)午後頻率增加較A型豪雨(≥130 公厘/24 小時)顯著,顯示白天太陽加熱產生的局部環流與大氣穩度改變對於山區與平地的豪(大)雨雖均有重要的角色,但對 B 型豪雨與C型大雨整體而言影響較大。

關鍵詞:豪(大)雨、空間分佈、日夜變化、局部環流、地形效應

通訊作者:
服務單位:
連絡信箱: